1999年5月7日的夜晚,接近午夜时分,时间大约是23点45分,五枚精准联合制导炸弹突然从空中落下股票配资交流平台,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,位于贝尔格莱德樱花路3号。这一突如其来的袭击摧毁了大使馆,导致在大楼内的新华社记者邵云环、《光明日报》记者许杏虎和朱颖三位新闻工作者不幸殒命。与此同时,北约也成为了这次极其严重挑衅事件的幕后黑手——这次袭击由北约控制的B-2隐形轰炸机发射的导弹实施,炸弹爆炸不仅摧毁了中国大使馆,还造成了人员伤亡的重大悲剧。
驻外大使馆象征着派驻国在驻在国的领土,是神圣且不可侵犯的。然而,北约公然向中国的大使馆发射精准制导炸弹,这一行为毫不掩饰地向中国宣战。是谁给了北约如此胆量,敢对一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大使馆发动袭击?又是谁赋予它如此自信,敢肆意摧毁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的大使馆?是谁让北约肆无忌惮地挑战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的领土尊严,并在其土地上耀武扬威?
在此,我们有必要深入剖析北约的真实面目,揭开这个军事联盟的狰狞面孔,了解它为何如此丧心病狂,屡犯重罪。北约并非一个单一的国家,而是一个多国军事同盟,成立于1949年4月4日,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,初创时成员仅12国,其中包括美国、英国、法国、荷兰、比利时、卢森堡、加拿大、丹麦、挪威、冰岛、葡萄牙和意大利。北约的防区主要覆盖北大西洋两岸,聚焦欧洲和北美洲地区。
展开剩余77%当北约成立时,欧洲各国面临着战后重建的任务。然而,战争刚刚结束,欧洲却不得不选择通过军事联盟来抵制来自东欧的威胁。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的著名演讲中提出的“铁幕”概念,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端,北约作为西方世界的防线,致力于遏制苏联在欧洲的扩张。随着1955年华约的成立,北约和华约形成了长期的对立局面。
北约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扩张,与华约激烈竞争,最终成功瓦解了苏联。苏联的解体也象征着美苏冷战的结束。然而,按照常理,随着苏联的崩溃,北约应该失去对抗对象而解散。然而,事实却完全不同,北约不仅没有解散,反而持续扩展其影响力。尤其是在苏联解体后,北约成员国数量大幅增加,规模由16个增加到31个,涵盖了包括波兰、匈牙利、捷克、爱沙尼亚、拉脱维亚、立陶宛等在内的新成员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瑞典和乌克兰也有可能加入北约,进一步扩大这一军事联盟的范围,北约的成员国数量可能在未来达到33个。即便是摩尔多瓦和格鲁吉亚等国,也可能在未来成为北约的成员国。如今,欧洲大部分国家已加入北约,昔日的敌对阵营早已融为一体。北约逐步吸纳了大量曾是华约成员国的国家,并成功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如立陶宛、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拉入其阵营,欧洲已逐步演变为北约化的地区。
此时,人们不禁会问,苏联的解体为何不让北约停止扩展,反而继续吸纳新成员,究竟其背后的动机是什么?答案便是美国。苏联解体后,全球格局发生剧变,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。然而,随着俄罗斯的崛起,这个原苏联的继承国继承了大量的核武器和工业力量,尤其是在军事领域的威慑力,令美国倍感威胁。面对这一挑战,美国开始着手削弱俄罗斯的战略空间,通过推动北约的东扩来进一步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缓冲地带。
美国的这一战略“东扩”政策,使得北约的影响力接近俄罗斯的边境,几乎将俄罗斯围困于狭小的空间内。虽然美国在对外宣传中始终强调俄罗斯的威胁,但实际上,美国更多是在利用北约扩展自身的全球霸权。而这股北约扩张的浪潮,最终也催生了乌克兰危机,为当前的俄乌冲突埋下了伏笔。
除了用来制衡俄罗斯,北约还有另一个重要角色——充当美国军事打击的工具。回顾过去三十年,几乎所有重大的国际军事冲突背后都能看到北约的身影。1991年,北约参与了海湾战争,推翻了伊拉克萨达姆政权;1999年,北约主导了科索沃战争,肢解了南斯拉夫;2001年,北约发动了阿富汗战争,推翻了塔利班政权;2003年,北约发动了伊拉克战争,最终推翻萨达姆;2011年,北约介入了利比亚内战,推翻了卡扎菲;同年,北约还参与了叙利亚战争,进行空袭打击。所有这些战争,无一例外都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,而是未经合法批准的非法军事行动。
虽然北约一直标榜自己是一个防御性的军事联盟,声称只关注北大西洋两岸的安全问题,但事实上,它早已扩展到亚洲、非洲及中东等地区,挑起了无数战火。这样的一个组织,如何能被称作是防御性联盟呢?北约早已演变成了一个带着鲜血的战争机器,手上沾满了无辜生命的鲜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