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平王的丧礼成为了一个令人哂笑的事件最新股票配资平台,周王室的衰败也因此显得更加不可避免。
隐公三年,周天子平王的丧事成了当时的笑谈。周王室和郑国交换人质的事情,象征了桓王的软弱和愚笨,进一步加速了周王朝的衰亡。上一讲我们讨论了隐公三年的丧事,而这一讲将继续深入探讨周平王的葬礼及其周围发生的种种故事。
天子的葬礼按理说应当是至高无上的盛典,这是任何朝代都不能忽视的重要仪式,尤其是周朝作为天下之主的天子,更应当引人注目。传说五帝之一的大舜制定了礼制,其中吉、凶、军、宾、嘉五礼中,丧礼作为“凶礼”的一部分,尤为重要。我们通常见到国丧之礼时,都会感受到一种庄严而崇高的氛围,这几乎是权力象征的最后荣耀。比如《红楼梦》中,秦可卿即使是一个普通公爵家族的孙媳妇,她的葬礼都极为奢华,何况是天子的丧礼呢?
展开剩余82%然而,周平王的葬礼却出乎人们的意料,几乎没有任何史书提到葬礼的详细情况。各家史记中对于葬礼的记载寥寥无几,甚至有些历史细节不合常理,显得异常突兀。这也使得我们对于周天子葬礼的具体情况知之甚少。春秋经文仅提到两句话:“三月庚戌,天王崩。秋,武氏子来求赙。”这两句话几乎没有透露出丧礼的具体安排。事实上,关于天子的葬礼,历代史书记载普遍欠缺,尤其是周平王的丧事几乎没有得到详细描述。
其中,最引人注意的便是周平王的死期。春秋记载的是“三月庚戌”,即平王的去世时间为三月十二日,而左传却提到是二十四日。由于讣告上写的是十二日,因此春秋文献也按照这一日期写作三月十二日。为什么会提前十多天宣布死期?这显然是为了让诸侯能够提前为丧礼做准备,按理来说,天子的葬礼应该按照正常程序进行,但由于周朝已经逐渐走向衰弱,这种做法可以说是别无选择。
然而,提前十多天宣布死期也引发了不少争议,这似乎不合常理,甚至让人感到缺乏慎重与尊重。但在周朝的实际情况中,这种安排也有其内在的逻辑:周王室已经岌岌可危,急需通过诸侯的朝贡来维持基本的政务运作。尤其是在东迁洛邑之后,周王室国力衰弱,诸侯的支持愈加稀缺,周平王不得不依赖诸侯来为丧事提供支持。东周时期,王室和诸侯的关系开始出现微妙的裂痕,王室为了维护面子,显然希望能够借此契机提升自己的尊严和影响力。
除了丧礼的筹备,另一件事也凸显了周王室的脆弱,那就是与郑国的关系。郑国一直是周王室的重要盟友,特别是在周幽王褒姒之乱中,郑国立下了赫赫战功。周平王东迁时,郑国更是给予了大力支持,郑武公与郑庄公先后担任周朝的卿士,负责政务。然而,随着周平王的权力逐渐下滑,周王室的内外矛盾愈加激化,尤其是周平王想要将一部分权力交给虢公,这引发了郑庄公的不满。郑庄公在国内长时间未能归周王室,周平王与他之间的裂痕逐渐加深,最终导致了周郑交换人质的荒唐局面。
“周郑交质”——这种行为在历史上几乎是前所未闻。天子和诸侯交换人质,本应是不可思议的荒唐事,却在周平王手中发生了。而更让人惊讶的是,郑庄公竟然接受了这一安排。这种行为极大地显示了周平王政治上的无能与弱势,甚至让人怀疑他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威严和权力。
平王一死,周王室便决定将政务完全托付给虢公,这一举动引发了郑国的不满,郑国开始采取行动:四月,郑国大夫祭足带兵进入周王室的温地,收割了周王室的麦子,到了秋天又收割了周王室成周之地的谷物。这一系列行为显然是对周王室的不满和反抗,标志着周郑关系的彻底恶化。
值得一提的是,郑国与虢国的关系相当良好。在平定共叔段之乱之后,郑国在周王室的支持下与虢国共同讨伐了卫国,这表明郑国与虢国保持着紧密的联盟关系。至于“周郑交质”一事,东周列国志提出了一种说法:王子狐在郑国的日子并不顺利,听闻周平王临终,便匆忙回朝,回到周朝后因悲伤过度而病死。此事虽带有些许想象成分,但也能解释为何周王室与郑国的关系会如此紧张。
除此之外,秋天时,周王室的大夫武氏之子前往鲁国请求赙赠,这一事件说明了周平王的葬礼不仅拖延至秋天才开始,且周王室的困窘已达到极点。事实上,周桓王此时仍未正式即位,而武氏之子作为大夫的身份,代表了周王朝的虚弱和权力的不稳。请求赙赠本应是诸侯的自觉行为,而非通过请求的方式,这显然是在讽刺周王室的无能。
最后,周平王的葬礼问题及其相关事件,展现了周王室的腐朽与衰弱。即使是曾经威风八面的天子葬礼,也沦为笑柄,暴露出周王室的困境和即将崩溃的命运。若从这些细节来看,周平王的丧事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,也昭示了整个王朝的终结。
关于周平王的丧事,我们今天的探讨暂时到此为止,下一讲我们将继续深入剖析这一系列事件带来的影响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